书架
南柯记1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章 贺先生2 上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在笑什么?”贺先生轻轻问道

  龙浩渺立马止住笑意,说道,“我记得,天禄琳琅好像是乾隆爷的御宝吧。”

  “对啊,怎么了?”贺先生笑问

  龙浩渺放下茶杯,“也没什么,只是想起以前读梁思成的书,说乾隆爷简直是个文物破坏者,什么东西上都要印上些‘天禄琳琅’、‘乾隆御览之宝’。”

  贺先生听完不禁笑起来:“你还读梁思成啊?”

  龙浩渺微笑说,“我们家里万安爷爱古建,所以,我也准备往这上面下点功夫,往后和老人家对谈起来才能真正有话聊。梁思成思想体系成熟,观点极富远见,阅读能使人有所增益,是位不错的老师。”

  贺先生听得在心,继而问道,“那你是怎么看待自己考古学这个专业的?”

  龙浩渺一听,不由哑然失笑,“其实我自学考古以来,听过不少人说过,我们就是打着正规军的旗号,做着和盗墓人同样的事情——反正都是把人家坟墓破坏了。从前我也是这样想的,因为好奇,所以才想以正规的身份下去考察。不过,渐渐接触多了以后,才对这一行业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由于考古学的兴起时间不长,所以,大多数人并不理解考古的真正意义,在我们‘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代,人们对各类艺术的传承是不注重记录与保护的,这就造成了许多技艺一旦失传,后人真想要理清脉络时,便很容易错漏百出。别的不说,单以您收藏的古籍为例,传统古书在做稽考时,通常都是以书注书,但若前人的注解本身就是错误的,那么,再据此作注,难免就会越错越离谱,但如果这种时候运气够好,恰好碰上那个时期的古籍出土,便可轻松打破这种长期以来以书注书的谬误。因此,我认为考古学还承担着一个重大任务,就是衔接传承。”

  “怎么讲?”贺先生问

  “其实纵观古今,真正好的东西大多数都是被我们自己人给毁了,以我刚刚说的古建举例,今天我们能见到的古建筑,致久不过唐朝的一些零星,再远一些,便几乎没有了,这在我们研究它的体系和脉络上,不得不说是个极大的弊端。而考古不光是基于保护传统,还涉及到未来我们继承和传递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当下将来也会成为历史,所以,弄清我们国家几千年的传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我们国家往后格局有多大,在这个起步期的开局就至关重要。”

  贺先生点点头,随即又问:“那你觉得怎样才能做好一名考古学家呢?”

  龙浩渺想了一下,说:“考古学是门牵涉十分广泛的行业,所以,考古学家也必须以博学为前提,但成天埋在书本里肯定是不行的,必须得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至于如何做好一个考古学家。我认为,首先考古学家得是个历史学家,这不光是基于专业的角度,更因为明古才能鉴今,才能对自己国家的当下和未来有比较清醒准确的判断;其次,考古学家得是个文学家,一件文物光是我们知道它的价值那还不行,还得让大众都知道,一来有利于激发大众对于文物的保护意识,将来哪怕再遇乱世,也不至于再出现当初敦煌文物被大批量运走,而官民对此皆持莫衷一是的态度,而从另一方面讲,考古学家还承担着给人以启思,激励世人创造的责任,因此,不仅要写得了学术论作,还得要写得了与人亲近的文学作品才行,这样才能将我们古来优秀却沉寂的文化作品介绍给大众知晓;而由于我们通常最能接触到古代最顶尖的艺术品,所以,如果我们能在某一领域的艺术方面有所深入修为,那么,在论述其内质方面,就能有更迅速更准确的切入点;而除此之外,由于我们接触的往往都是第一手最原始的资料,所以,考古学家如果能顺带是个摄影师,那就更好了,因为这样才能做更全面的第一视角记录。当然了,博学才能众彩,但如果学而不化,不能深入浅出给人以启思,便是我们失败了。”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