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二十四史列传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十一章【改变思路】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所以子文下令楚军严阵以待,但绝不许主动挑衅。
在剑拔弩张之势下,两国的二把手却都很冷静地选择了等待,等待着双方杀气的冷却,等待着解结的时机!
就这样双方在汉水两岸对峙,从春天一直到夏天。
这时,子文向楚成王建议:“八国联军按兵不动,可见管仲定有谋划,我们可以派使者前去探听虚实,究竟是战是和,再做决定!”
楚成王问那派谁去合适呢?
“上一次屈完出使,曾经与管仲打过照面,而且他任务完成得很好,这次自然非他莫属!”子文笑着说。
屈完赶紧答道:“上次管仲说我们缺贡包茅,臣承认了这是咱们的过错。这次又派臣出使,臣有些为难。大王要想和解,臣自然全力以赴化解问题,大王要是准备一战,还请派遣别人吧!”屈完和子文一样,明白战争意味着什么,也深知与齐国交战的后果,他也希望早一天结束这场对峙,前提是以体面的方式!
楚成王摆手道:“是战是和,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策,寡人绝不干涉!”
楚成王这么说其实也就是同意了求和的主张。
联军大营,齐桓公和管仲接见了屈完,双方经过试探、交涉、探讨、辩论,最终达成了初步意见,屈完代表楚国表示承认错误,愿意继续向王室进贡包茅,并且归还被俘虏的郑国大将聃伯;齐桓公则承诺联军退出楚国内境,同时齐军也将撤出蔡国,蔡侯承认错误后可以回到本国继续执政。
和谈结束后,屈完回去复命。
~~召陵会盟~~
齐桓公有点失落,他问管仲搞这么大阵势难道就这么结束了?后来经过管仲分析,桓公才觉得这么做确实是最佳选择,于是下令后撤三十里到召陵以表示联军的诚意。
同样动摇的还有楚成王,他认为联军撤退是“畏我”,想要反悔,子文赶忙劝阻。楚成王想了一下还是决定让屈完准备八车金银送往召陵慰问犒劳联军,又另备一车青茅交给齐国验收。
得知屈完要再度前来,齐桓公有心卖弄联军实力,他命令军队摆开阵势,八位诸侯分列八个方位,而齐国正列南方,与楚国军队相对,队伍要排列整齐,动作要一致,等到齐军战鼓擂响,其余七国也要一起擂鼓,“以强中国之威势”。
屈完带着金银和青茅来到齐营,齐桓公收下金银,命专人验收青茅,然后交还屈完,让他们自己进贡周王。
例行手续完毕后,齐桓公问屈完:“大夫可曾见识过中原的实力?”
屈完一路来到齐营,早已为齐军暗自惊叹,经历过山戎北狄战争洗礼的齐军杀气凌厉、斗志昂扬,而且纪律严明、军容整齐,确实是一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威武之师。一百余年后,楚灵王图霸,当大臣们列举了一系列霸主盛举供他参考时,楚灵王毫不犹豫地选择效仿齐桓公召陵会盟,因为这一次齐军的威武形象已经深深地烙进了楚人的记忆中。当然屈完还是经历表现出一副镇静的样子:“完僻居南方,没有见过中原的强盛,也非常希望能够看一看!”这也是窥探敌人实力的最佳时机。
齐桓公于是带屈完登上戎车,巡视一番,但见各国军队各占一方,连绵数十里,忽然齐军中一声鼓响,其余各军同时擂响战鼓,顿时如雷霆震击,惊天骇地。
齐桓公得意洋洋地对屈完说:“寡人有这样的威武之师,还有什么样的敌人不能战胜?还有什么样的难关不能攻克?”
作为楚国的使臣,屈完怎么轻易屈服,他答道:“贵国之所以能够主盟诸侯,是因为贤侯为天子代行旨意,抚恤民众。贤侯以德联合诸侯,谁敢不服?但如果炫耀武力,楚国虽地处偏僻,但以方城为城,汉水为池,即使百万军队,又有什么用武之地呢?”
这番话赢得了齐桓公的尊重:“大夫真是楚国的人才呀!寡人愿意与贵国修好,如何?”
屈完不亢不卑地回道:“如果贤侯肯接纳我们楚国加入同盟,寡君又怎么会不参与呢?外臣现在就可以和您定下盟约!”
齐桓公很开心,当晚就在大营中盛情款待屈完。第二天就在召陵(今天河南漯河郾城区东南)设立祭坛,齐桓公为主盟,管仲司盟,屈完代表楚国订立盟约,声明“自今以后,世通盟好”,其余七个国家也都参与其中。
这就是召陵之盟,它结束了春秋时期第一次大规模的南北对峙,这次对峙双方共集结两千战车,十万士兵,从春天对峙到夏天,局势剑拔弩张,然却未出一刀一箭,并且以和平收场。
历代史学家对此评论不一,有人认为齐桓公和管仲手段高明,不战而屈人之兵,也有人认为两人苟且结局,行事过于软弱,有损霸主形象。在回师途中,鲍叔牙就问管仲既然强调齐国代天子以行政令,却为什么不问楚国“僭王滑夏”之罪,只追究楚国不纳包茅和周昭王葬身汉水这些事情?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