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二十四史列传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十六章【沸沸扬扬】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眼瞅着文姜大喜的日子渐渐临近,诸儿就跑去跟齐僖公说父亲身为一国之君,国事在身,不方便远离,自己愿代为送亲。
齐僖公想都不想直接拒绝了,我已经承诺要亲自相送,岂能食言?这时候下人回报鲁候已经到齐鲁边界等候迎亲了,齐僖公又看了儿子一眼,“鲁国是礼仪之邦,人家中道迎亲,我不能不往,你快退下吧!”
听父亲这么说诸儿不得不低头退下。
在春秋时代,本国公室女子嫁到同级别国家,如果是国君的姐妹,就由上卿护送,如果是国君的女儿,就由下卿护送,如果嫁到小国,就由上大夫护送,反正不管是哪种情况都没有国君亲自护送的,即使是嫁给周天子。因此人们认为齐僖公此举是不合礼制的。齐僖公也知道不合礼制,但也是迫不得已,他可不想关键时刻搞出什么花边新闻。
出嫁的日期到了,文姜到宫中与亲人们告别,这一次她终于又见到了诸儿,两人四目相对,似有许多话要说,但因为齐僖公派人在一旁守着,只能将到嘴边的话儿重又咽下。 临行前,诸儿终于找到机会,挨到文姜的车前,轻声对文姜说:“妹妹,不要忘了你写的叮咛诗句!”
“相见有日!”文姜低下头回道。
在春秋时代,出嫁的女儿是不能随意的回娘家的,更何况齐僖公知道儿女之间的丑事,只要他老人家在世,就绝不允许文姜再回齐国,也不让诸儿参与一切关于鲁国的活动。而且自从文姜出嫁后,齐僖公每年都要派弟弟夷仲年去鲁国进行国事访问,顺道“看望”文姜,幸喜一直平安无事。再后来,文姜为鲁桓公生了一个儿子,而且这孩子与鲁桓公同一天生日,桓公喜爱得不得了,给他取名叫同,并立为世子。
公元前698年,齐僖公病逝,临终前他将世子诸儿叫到身旁,交代他两件事。第一件是国事,也是历代齐君的夙愿,齐僖公嘱托诸儿一定要灭掉纪国,就像当初僖公从他的父亲那里继承遗愿一样。齐僖公还要诸儿立誓,如果做不到的话,死后不许进入宗庙。
第二件是私事,我们放在以后再谈。
齐僖公去世后,诸儿即位了,是为齐襄公。
在即位后的第三年,齐襄公向周王室求婚,周證hong王就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他。
在周朝,天子之女被称做“王姬”,“王”是表示出自王室,“姬”是王室的姓。据《公羊传》记载,“天子嫁女于诸侯,至尊不自主婚,必使同姓者主之。”就是说天子嫁女儿不能像寻常人家那样由女子的父亲主婚,因为天子太尊贵,天子一般会请同姓诸侯代为主持。春秋时期,尊诸侯称“公”,“公”主持的自然就是“公主”,这就是“公主”称呼的来历,再后来诸侯之女也可称为公主。到西汉之后,皇室又做了新的规定,只有皇帝之女才能称为公主,诸侯之女则称“翁主”。
齐襄公要娶王姬,就得请周王室同姓诸侯来主持,与王室同姓的自然是以“诸姬之长”的鲁国为尊,因此齐襄公派使者出使鲁国,隆重邀请鲁桓公主持婚礼。
得到邀请,鲁桓公欣然向往。因为纪国的关系,齐鲁两国数次陷入剑拔弩张的态势,鲁桓公希望此行能够缓和这种紧张关系。也正因此,鲁桓公还答应了夫人文姜的要求,决定带她一起出访齐国。
鲁国是礼仪之邦,对于礼制讲究甚严,朝中大臣对于这种不合礼制的做法议论纷纷,大夫申繻就说:“女子出嫁确有回家归宁的习俗,但归宁是为了探望父母,夫人的父母均已谢世,哪有归宁看望兄长的道理?”说到最后,申繻特意加重口气。
不过鲁桓公不以为然,他相信此次入齐定会取得不俗的成果,他显然没有听出申繻的弦外之音。
知道妹妹一起来,齐襄公开心地手舞足蹈,从前的重重又涌上心头,旧情再度萌发。他提前一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