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二十四史列传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十五章【权利斗争】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祀,又派了三个弟弟监视他。到武庚与三监勾结叛乱被周公诛灭后,周公又派九弟康叔封空降朝歌建立卫国看管殷商遗民。又找来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主持殷商祭祀,并迁出一部分殷商遗民建立宋国,如果我们再看一看宋国的地缘,就会发现这里易攻难守,它的四周都是姬姓诸侯国,它仍然处于被看管的境地。假如当年商纣王不**,他也可能会被囚禁,就像夏桀那样,只是刚烈的纣王选择了**,而软弱的夏桀最终也因为受不了这种被人监视的日子,找给机会逃了出来,他逃到南巢,苟延残喘,最终饿死。
即使如此,这种灭国不绝祀的“人道”做法在后来也被逐渐抛弃,后代的胜利者们看到了太多的复辟成功例子后,普遍认为要打击敌人最好要斩草除根,不仅要灭掉他们的基业,天上的灵魂也不能放过,这样,这一脉才能真正的灰飞烟灭。
~~周郑交恶~~
郑庄公的麻烦来了。
因为郑庄公进攻卫国时组织起来的军队并不只有郑军,他还以大周卿士的身份征调了虢军以及部分天子之师。
“郑人以王师、虢师伐卫南鄙。”——《左传》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只有天子征调诸侯,岂有诸侯调集王师,周平王的尊严受到了严重践踏。更为过分的是郑庄公上瘾了,第二年郑国再次伐卫,他又故伎重演再次调集天子之师。
周平王不能忍了,他要给郑庄公点颜色。
因为公子段的原因,郑庄公几乎很少到洛邑履职,他的卿士之职几近空缺,有一次虢国国君虢公忌父到洛邑觐见,周平王忽然提议虢公忌父代理卿士职位。
虢国不是早已被郑国灭掉了么?
怎么又冒出一个虢公?
虢国确实被灭,但此虢国非彼虢国,此虢公也非彼虢公。
周朝曾前后存在五个虢国,依据位置不同分别称为东虢、南虢、西虢、北虢,另外还有一个小虢。周武王灭商后,将两个叔叔分别封为虢国君主,其中虢仲封在西虢,大约在今天陕西宝鸡东一带,虢叔被封在东虢,大概位置在今天河南荥阳西,两个虢国都是公爵国。其中东虢就是郑桓公寄孥所在,到公元前767年,鸠占鹊巢的郑国干脆灭掉了东虢,周平王为了延续东虢祭祀,将虢叔后裔虢序封在夏阳(今陕西平陆一带),史称北虢,子爵爵位。西虢则要厉害得多,西虢一直与王室关系密切,历代国君都积极参与王室事务,比较知名的有周宣王时期谏不藉千亩的虢文公,周幽王时期一肚子坏水尽出馊主意的虢公石父以及辅助周携王的虢公翰。周携王被杀后,虢公翰归附周平王,周平王又将西虢迁徙于上阳(今河南三门峡境内),故史称南虢,而封在夏阳的北虢因为势力单薄不得不依附并最终隶属于南虢,所以后人认为南北两虢实为一虢。
小虢,主流观点认为这是西虢东迁后,其残存故地的族人建立的国家。《史记正义》则引用《舆地志》记载,认为这是西方游牧民族占据西虢故地所建立的国家。
今天的我们对虢国的了解多是出自“假道伐虢”“唇亡齿寒”这些成语中,事实上在西周及春秋早期,虢国始终是周王室最为信赖和倚重的国家之一,其地理位置极其关键,是拱卫王室的一只重要力量。周平王提出让虢公忌父任职卿士,固然是要收回郑庄公的权力,同时也是基于虢国地缘的重要性。
虢公忌父是个明白人,他不愿招惹郑庄公,连忙推辞道:“郑伯不来,定然是国内有事分不开身,臣若是代理了,郑伯不仅会恼恨臣,还会抱怨我王!”
周平王于是又提出一个办法,将卿士一职分为左右,由虢公忌父担任右卿士,郑庄公担任左卿士。这是权力制衡的常用方法了,等于变相的分走了郑庄公的权力。而且不同于隋唐以后以左为尊的理念,在春秋时期,人们是以右为尊的。但是,也有一个例外,就是乘车时是以左为尊的,这是基于实用主义安排,因为御者(驾车之人)是坐在右边执鞭驾车的,这样可以防止鞭子甩到乘车者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