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二十四史列传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十二章【一黑一白】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通“俶”,表示新生的,才起来的意思。
“季,癸也。甲乙之次,癸最在下,季亦然也。”季就是最末的。如吴王寿梦四个儿子,最末的叫做札,人们就称其为季札,或者尊称他为季子。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恰好生四个孩子。如果孩子远多于四子,那么该如何称呼呢?
比如周文王儿子众多,“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冉季载最少。”其中二子发因为成为天子故尊称武王发,否则的话是可以称为“仲发”,第三子至第九子都称叔,其中四子周公旦也用了尊称,“封叔旦于鲁而相周为周公”,所以称为“叔旦”也是完全可以的。而幼子才称“冉季载”。
如果一家有三个孩子,那么该如何称呼呢?
周太王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分别称作太伯、仲雍、季历。
也就是说无论哪种情况,长子称“伯”,次子称“仲”,“季”都是最末的,余下的都可称“叔”,“叔”是具有伸缩性的。
《左传》中以排行称谓的人非常多,这类称呼后来演变成一种普遍的礼貌性称呼,如大叔、大伯。
春秋战国时期,女人的名字除了父母及丈夫外,别人是不可直呼,只能以尊称或代称称呼。因此彼时女人的真实名字几乎没有留存在史书中的。
天子的正妻称“王后”,侧室则称“妃”。诸侯国君的正妻称“夫人”,侧室称“妾”。但她们在自称时一般会谦称“妾”,地位低下的自称“婢子”。另外王后可以自称“老妇”,夫人也可以自称“小君”。
前文说过国君的儿子称“公子”,其实女儿也可以称“公子”,不过最常用的还是“翁主”。
史书在记载女性时一般采取国名+姓、谥号+姓或者夫谥+姓的方式。
如称呼齐国宗室女子,她出自齐国,本姓“姜”,即可称“齐姜”;同理“陈妫”就是陈国宗室女子的称呼,“陈”是国名,“妫”为本姓。这是最常见的称呼方式。
再如鲁惠公的妻子出自宋国,她被称作“声子”,这就是谥号+姓的称呼方式,“声”是她的谥号,“子”是姓。 同理,鲁桓公夫人是齐国宗女,她被称作“文姜”,“文”是她的谥号,“姜”是姓。其实按照常规的称呼法称其为“齐姜”也是可行的,事实上春秋时期被称作“齐姜”的女子是非常多的,因为姜姓齐国本就是姬姓诸侯联姻的常规选择。
再如著名的赵氏孤儿的母亲是晋国宗女,被称作“庄姬”,“庄”是其夫君赵朔的谥号,“姬”是姓。这就是夫谥+姓的称呼方式。
另外,人们还习惯于用一些特征性的词+姓来称呼女子。如王室之女,被称作“王姬”,姬是姓,王表示此女出自王室; 如鲁国有两位“哀姜”,这是因为鲁国人哀悯她们的遭遇,就用“哀”字加其本姓称呼之;如西施、东施,这是以居住的地方(两人分别居住东、西村)加姓称呼她们。还有就是用排行+姓称呼,如著名的“孟姜女”,“孟”是老大,“姜”是其姓。
还有一种就是把氏字缀到姓后的称法,如齐国女子,就称作姜氏,陈国女子就称作妫氏。
从以上例子也可看出,不管哪一种称呼法,都遵循着“女子称姓”的基本理念。
说了这么多,大家大致明白了,我们在提到古人时常常说的并不是其真正的“姓名”,有时称的是名,有时称的是谥号,有时称的是字,当然还有一些更特殊的情况。这确实够乱,笔者在写这些人物也一度想应该统一标准比如用氏+名的方式,但最后还是放弃了,决定实用更加务实的标准,即“约定俗成”的讲法。比如国君类一般用谥号,避免郑寤生、吕小白这样的叫法,而是用郑庄公、齐桓公称法。特殊类人物就用大家更耳熟能详的称呼法,如楚国令尹斗毂於菟,大家更熟知他的字,子文;郑国执政公孙侨,大家用的最多的也是他的字,子产;如管夷吾、屈平,大家更还是习惯称他们为管仲、屈原;再如孔丘、孟轲,笔者认为还是用尊称孔子、孟子要好。
周王室的辉煌已经成为昨日黄花,而诸侯们开始蠢蠢欲动,未来的天下将是他们的主场,他们将在这片土地上纵横捭阖,绽放出耀眼的光华。
秦伯嬴开去世了,其子秦文公继位,秦文公收编周朝遗民,进攻戎狄,扩张地盘,然后公开祭祀上帝,这在周礼中可是属于僭越,因为只有天子才有祭祀上帝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