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二十四史列传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十三章【扩张】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鲁惠公听说后,也派人到洛邑,请用校椅之礼,这也是属于僭越,所以周平王拒绝了。天子不允许,鲁国就自己搞,鲁惠公还扬言:“我祖上周公有大功于王室,礼乐都是我祖上制定,做子孙的用一用太正常不过了。天子不能禁止秦国,又怎么能禁得住我鲁国呢?”周平王知道了,也不多问。
作为礼仪之邦的诸姬之长尚且如此,其他诸侯可想而知,漠视王室之事比比皆是,不过真正全面挑战王室权威的是却大周最年轻的诸侯国——郑国。
~~桓公寄孥~~
郑国,建立于公元前806年,最初立国于在棫林,大于在今天陕西凤翔南,不久迁至拾地,大约在今天陕西华县一带,目的就是拱卫镐京。“郑”字在卜辞中写作“奠”,右耳旁是成为地名后加上的,其原型是“邑”字(同理,郐、郯、邺、邢、邓,其右耳旁都是从邑字化生而出,表示地名。而左耳旁则是由“阜”字变形而出,表示地势或升降),“奠”就是祭祀的酒器,也表示祭祀的行为,所以时至今日“郑”字除了作为地名以及姓氏之外,仅有的含义就是严肃庄重了。郑国始封国君就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的异母弟弟王子友,因为郑国为伯爵,故王子友也称郑伯友,因为谥号为“桓”,故又称郑桓公,在前文我们已经与他打过照面。
在前文,我们见识了郑桓公的赤胆忠心,事实上他同时也是一位极度务实的人,对本国事务更为上心。周幽王即位后朝政怠废,敏感的郑桓公感到大周早晚会发生变故,就决定将郑国整体搬离此处,不过究竟搬到哪里,郑桓公一直拿不定主意,所以他决定请教高人。“看样子王室将要发生变故,我担心郑国会受到波及,您认为有什么地方可以避开灾难?”
“只有洛水以东,黄河济水以南可以安居。”伯阳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就是郑桓公要请教的高人,“这一地域处在嵩山和箕山东方,郑国如果搬到这里,就可以背靠高山,向东向南扩张了!”
可是有一个问题出现了,“那里可是虢国和郐国所在呀?”郑桓公惊异道。
伯阳父说:“虢国、郐国国君贪婪好利,国人与他们离心离德,您是大周司徒,深受民众爱戴,如果请求住在那里,两国国君看到您正掌权,就会轻易地分给您土地,到时候,两国子民都将成为您的子民。”
郑桓公问:“若迁到南方或者西方怎么样?”郑桓公说的南方是周朝势力的南部边缘地带——江汉平原,那里土地肥沃,适宜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通过江汉平原向南扩张,侵吞那些蛮夷国家的土地总比占领虢国、郐国这样的正统诸侯国要“正义”的多。至于北方,那是狄人的势力范围,郑桓公不会考虑的。
伯阳父摇摇头:“大周将要衰落,楚国必定崛起,这对郑国不利;至于西方,那里的人性格贪婪,不是久居之地!”伯阳父还特别提到秦国、齐国、晋国将和楚国一起成为未来兴盛的国家。
如果这段对话不是后人杜撰的话,那么伯阳父就是西周末期最先关注到地缘优势在国家战略中特殊意义。齐秦晋楚这些“边缘”的国家,看似有着距离中央王朝遥远的劣势,实际上却蕴含着巨大的机遇,即可以向更远的边缘扩张疆土,吞并、整合局部势力,完成小范围的统一,随着王室衰落,这些国家就可以凭借积累的优势插手甚至主导中原事务。
鉴于郑国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最终陷于北晋南楚两强的夹击,不少人认为伯阳父对于郑国的迁徙建议只能算是短线打算,而缺乏长期的战略眼光。如果当初郑国能够迁至江汉平原,或许它将代替楚国成为南国霸主。
笔者认为这过于想当然了,边缘国家确有这样的优势,但请注意,是可能做到而不是一定做到,更多的边缘国家其实是充当了这四大国的垫脚石的。就像游戏设置中的那样,四大国“打怪升级”,这些“怪”就是一个个其他的边缘国家。
所以,郑国作为一个战略转移的国家,如果在实力未得到提升前就贸然搬迁至江汉平原,它的结局是会打“怪”升级呢,还是作为“怪”被别人打,为别人升级呢?
显然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或许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继续留在原地,保留边缘国家的身份,进而在渭水平原扩张,若能得以熬过困难期,或许郑国将有机会破茧成蝶。这种可能性甚至不会小,毕竟依靠着本土的基础经营和天子叔父的正统身份,更容易取得道义的制高点。试想如果当初郑国留在陕西,那周平王对收复岐丰之地的承诺还会落到秦国的身上么?
但是这就要面对郑桓公所忧虑的那些隐患了。
而郑桓公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