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二十四史列传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四章【纵横】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表示壅遏不通的意思,以“幽”为谥可见姬宫湦是个什么样的君王。史书称周幽王“暴戾寡恩,动静无常”,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周幽王的英明领导下,忠直贤明之臣被渐渐疏离,团结在领导周围的多是一些谄媚之徒。后来其父周宣王留下的贤臣尹吉甫、召虎也先后去世,于是周幽王任命虢公石父、祭公、尹球为三公,这三人乃一丘之貉,都是阿谀奉承之人,极尽所能讨幽王欢心,朝政殆废,仅存的忠诚之士只能摇头叹息。
在这里插述一下周朝的权力中心的设置。
周王朝权力中枢为三公六卿五官制。
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师,天子所师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于德义。”三公主要职责是教导、监护、辅弼天子,制定和颁行礼法。在周朝立国之初,姜太公为太师,周公旦为太傅,召公奭为太保。
六卿即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
早在甲骨文中,“宰”就作为官名出现了,其责任是管理事务。西周时设置太宰,也叫大冢宰或大宰,即宰的首领,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六种典籍(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用来辅佐君王治理国家。可以说太宰是行政官员之首,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太宗掌辨宗族之序,是专门管理王族堞谱的官员,相当于后世的宗正、宗令、宗正卿。
“史”,顾名思义,与史事、史书相关。太史就是记载史事、编写史书的官员,同时掌管起草文书以策命诸侯、卿大夫,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
太祝是神职官员,掌六祝之辞(顺祝、年祝、吉祝、化祝、瑞祝、策祝),以祷告上天,交通天人,在祭祀中迎神送神,祈福纳祥。
太士与太史职责近似,太士是记言的右史,太史是记事的左史,两者可以通称为“作册”。
太卜掌管阴阳卜筮之法,通过卜筮帮助天子决定诸疑,判断吉凶。在彼时,无论是祭祀、征伐、婚丧、聘问,事先都要参考太卜的占卜。
周幽王即位的第二年,公元前780年,上天要考验大周的执政者了,岐山发生了大地震,震及泾(泾水)、河(黄河)、洛(洛水)三川,河水堰塞。
即使在今天,地震也是极为恐怖的自然灾害,考验的是一个国家的组织调动反应能力,体现的是国家对于民众的态度。在数千年前,天灾更被赋予了特殊涵义,大周制度的设计者周公提出“以德配天”理念,天灾被认为是上天给予执政者的警示,这一点在史籍中常被记载。究其原因还是古人对天灾缺乏科学的认识,抵抗能力有限,而衰落的王朝面对重大灾害更是捉襟见肘,君王个人操守的不足更加凸显,重灾之后国家更加衰败甚至亡国的例子不胜枚举。
岐山是周王朝的发祥地,从周人的伟大领袖周太王带领族人迁至岐山,已近四百年,岐山一直是周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昔年间凤鸣岐山,大周就取代了殷商,如今岐山地震,岂非上天之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