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二十四史列传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四章【纵横】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遵而行之,至少也做到了言而顾之;到战国时代,周天子已经完全丧失了从制度到文化上的共主地位,所谓“礼仪”,早已舍而弃之,诸侯以利为尊,战争主题也变成了兼并战争。
两者都是因书而得名。
“春秋”原本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是鲁国史官们共同的心血,他们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命名为“春秋”。孔子晚年时以私人身份将《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注入自己的政治思想理念,成为了儒家经典之一。孔子所著写的《春秋》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后世史学家便以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称之为“春秋”。“战国”则因西汉刘向主编的《战国策》而得名,
正因为春秋战国完全是人为地划分,所以就产生了不同的划分之法。
主流学者认为春秋起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终于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战国从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为止。这是根据传统的以君主即位时间作为某个时代起止的划分之法。
第二种是按照战国七雄实际形成时间为时间点进行划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命韩氏、赵氏、魏氏位列诸侯,三家分晋,战国起始,因为这一事件标志着周礼崩坏,群雄竞逐。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早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晋国三分已定,七雄并立局面已经形成,应该以此为战国的起始。
还有学者认为应该以孔子《春秋》绝笔时间公元前481年或者《左传》记事终结的公元前468年为分界。
各种划分之法都有其道理,也都有其缺陷,但不管是哪一种,战国时代都是以秦国统一六国为结束年份的,从春秋伊始至战国结束历时550年,而此时,东周已经灭亡三十五年了,也就是说,“东周”与“春秋战国”这两个时间段并不完全对等,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把两者统一看待。
周幽王,姬姓,名宫湦,幽是他的谥号。谥号是古人去世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以及品德给予的文字评价。当然,能够拥有谥号的人必然是有相当地位的人,比如天子、诸侯、后妃、世卿,相应的能够给这些人议定谥号的人也不是一般人,君王的谥号由礼官议定,大臣的谥号由朝廷赐予。就谥号而言有褒谥、平谥、下谥之分,比如文、武、睿、宣这都是褒谥,像厉、炀都是下谥。举个例子,“炀”就是唐朝给杨广的谥号,是个下谥,其实杨广还有个谥号,“明”,这是隋朝对他的追谥,这就是个上谥。至于为何大家都知道“隋炀帝”,却少有人知道“隋明帝”,说到底就是话语权的问题了。
周幽王的谥号是由他的儿子和大臣们议定的。“幽”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