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二十四史列传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六章【开端】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成果至今未能通过,可能还是疑点太多的缘故。
所以,公元前841年,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华民族信史时代的开端只能以此作为标准。“信史”,确凿可信的历史。无需回避,值得我们相信的历史只有两千八百五十四年,真的已经不少了。
罗嗦了大半天,太泽绝没有伤害民族自尊心的意思。记得前不久,太泽前往西安参观兵马俑时,感慨万千的说道:“这里的黄土埋藏着我们这个民族唯一值得骄傲的东西。”的确,悠久的历史是每个国人的骄傲。但不能因为这份骄傲就将自己的往事无限的夸大和延展。有句俗话,“好汉不提当年勇”,虽然我们当过好汉,但也的的确确的当过懦夫。我们在歌颂秦皇汉武的同时,更不应该忘记“靖康耻”和“儿皇帝”。我们在笑话韩国大言不惭的同时,真的也要反思我们自己。一个人经常意淫自己如何的不凡,这个人一定裹足不前,最终被社会所抛弃。如果一个民族经常意淫自己如何的伟大,除了能培养出一群民族极端主义分子以外,一定会成为世界潮流的弃儿。
公元前841年,难道仅仅是作为中国历史的重要坐标才值得牢记吗?难道是平淡无奇,庸庸碌碌的一年吗?哪怕是官家贪污受贿,衙门圈地拆房,捕快打死小贩,衙内强奸民女这些不入流的小事,至少也能留给后人许多的谈资和笑料。
公元前841年的某天,西周王朝的第十代天子周厉王姬胡一路狂奔,灰溜溜的逃离了位于现今西安西北的周朝王城---镐(号)京。无限眷恋的告别了自己稳坐了三十七年的宝座,无可奈何的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流亡生活。
周厉王姬胡,一个在历史上恶评如潮的暴虐天子,单看他死后的谥(是)号,一个“厉”字,便把后世对他一生的评价极度浓缩了。扯个题外话,古代的君王,大臣或是后妃,总而言之,是一批社会地位高高在上的精英们。他们死后,后世会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品德修养,冠以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文武景成”等听着就舒服的字眼儿,会送给生前颇有作为的君王,例如“周文王”“汉景帝”“魏武帝”“明成祖”等。而“炀厉幽灵”等看着就浑身难受的字眼儿,会送给残暴昏庸的君主,例如“隋炀帝”“周幽王”“汉灵帝”,以及被刚刚赶下王座的“周厉王”。
忽然想起了现今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时尚的台词儿本就令人忍俊不禁,还张嘴一个“孝庄”闭口一个“武帝”,更是让人贻笑大方了。真应该在编剧导演的家门口贴上一张讣告,让他们也感受一下生死不明的滋味。
历史的评判是公正无私的,但对周厉王似乎有失偏颇。毋庸置疑,后世对周厉王的公审不是一起冤案,三千年的判决结果,铁证如山,太泽绝对没有要为周厉王翻案的意思。但任何一个罪人都有他犯罪的根源,当然,根源绝不是犯罪的理由。周厉王作为堂堂天子,严刑酷法,暴虐贪婪,毫无疑问是一个双手沾满鲜血的超级刽子手,这也是他能够入选“暴君名人堂”的最基本标准。但周厉王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和坚定不移的改革措施,还是值得后人为他申辩几句的。
在周厉王刚刚登上王位的时候,年轻的天子意气风发。他要成为一代伟大的君主,文武成康四位先王的光辉事迹在激发着他的斗志,刺激着他的雄心。但当他站在早已为自己划定的梦想跑道的起点时,他彷徨了,他无可奈何的停滞了。一个普通人可以拼尽全力去建造只属于自己的梦想花园,但一个统治者的梦想之路却是壁垒重重,荆棘密布。平凡人可以不计结果,统治者却要瞻前顾后。
周厉王最早感受到的阻力来自于两位朝中重臣,周定公和召(绍)穆公姬虎。这二位“世代卿士”,自打周王朝建立之初就祖祖辈辈的陪伴在历代周天子的身边。作为祖传的世袭重臣,这二位在官僚贵族中的声望是极高的。所幸,周定公和召穆公倒是兢兢业业的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虽是权利巨大,但对待天子还是毕恭毕敬的,丝毫没有为老不尊的臭架子。周厉王不小心犯下的错误,这二位也是循循善诱的教导劝解。虽是如此,但年轻气盛的周厉王在面对周定公召穆公时,总是谨小慎微,生怕二老怪罪。久而久之,挣脱羁绊和摆脱束缚的欲望在周厉王的心中愈发的强烈了。
但这并不是最棘手的问题,阻碍周厉王实现宏图伟业的最大阻碍其实很简单,却也很麻烦,只有一个字----“钱”。
“钱”是这个世界上最让人深恶痛绝魔鬼,也是最让人趋之若鹜的女神。“钱”困扰着你我他,困扰着每一个人,就连高高在上的周厉王此时也被深深的困扰着。
一个王朝的最高统治者难道也会受穷?当然会,只是受穷的标准不同而已。寻常百姓家的一日三餐,有上顿没下顿,这已然算是受穷了。不要强调啃树皮吃黄土的岁月,那不是受穷,那是受灾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