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二十四史列传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六章【开端】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公元前841年,不同寻常的一年,绝对值得铭记于心的一年。倒不是这一年申奥圆满成功或者世博会胜利召开,毕竟这种举世瞩目的盛世庆典只有我们这代人才会三生有幸的赶上。公元前841年,拜托诸位牢牢的储存在大脑里吧。因为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的历史有了明确的准确的年代记录。而在这一年之前,无论多么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都要在事件发生的年份前加上一个极不情愿的“约”字,就是大约的意思。例如,众所周知的武王伐纣,绝对是一场改天换地恢弘壮丽的伟大革命。但这场革命发生在哪一年呢?约公元前1046年。这是一个不用记住的年份,因为一个“约”字说明这个年份并不准确,只是知道个大概就可以了。但公元前841年就不同了,因为年份的前面撇掉了那个烦人的“约”字,所以这一年成为了中国历史轴线上十分重要的坐标点,也是第一个坐标点。
记得很多年前的平安夜,太泽曾和几位要好的同窗到教堂去凑热闹。声明一点,太泽是个无信仰主义者,去那里只是为了满足儿时的好奇心。东张西望了一番,便簇拥着虔诚的信徒们走出了圣殿。突然太泽想到了一个有些怪异的问题----“耶稣如果活到今天该有多大年纪?”是不是文不对题了,明明之前说的都是中国的历史,怎么西方的耶稣基督一下子冒了出来。太泽别无他意,只是要科普一个非常重要的常识,前文中反复提到的“公元”是什么?
大概在四百多年前,一个意大利的医生名叫里里乌斯,他改革旧的历法,制定了一种称作“格里历”的新历法,并在公元1582年,由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正式颁行。这个“格里历”的年份起点被定义为耶稣诞生的那一年,被称作“公元元年”或是“公元1年”,随后的公元纪年便由此应运而生了。所以,之前太泽提到的关于耶稣年龄的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中国是在1949年中共建国后,才开始使用的公元纪年。因为中国历史悠久,所以公元1年之后的年份被称作公元某某年,例如今年是公元2013年。而公元1年之前的年份就被称作公元前某某年,例如公元前841年。由此可见,公元前的年份数字越大,距离我们的年代就会越久远。强调一点,公元纪年是不存在“公元0年”的,公元1年的前一年就是公元前1年。
中国古代使用最多的是“皇帝年号纪年”。什么是“皇帝年号纪年”呢?每个皇帝在位时都有一个或很多个年号,年号的名称大多表达了歌颂或祈福的意味。例如世人熟知的“康熙”“雍正”“乾隆”等。切记,年号不是皇帝的名字。至于纪年的方法则是十分简单,例如,乾隆在位的第十年,就被称作“乾隆十年”。假设,乾隆十年时,两个年过花甲的穷秀才蹲在街边聊天,其中一人问道:“咱老哥俩儿是哪年考中的秀才呀?”另一人不假思索的答道:“这你咋忘了!康熙四十年!”先前的那位掰着手指头算了好一阵子,说道:“咱老哥俩儿这秀才都当了四十四年了!”可这四十四年又是如何算出来的呢?首先,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他的儿子雍正在位十三年,他的孙子乾隆已经在位第十年了。当初他俩考中秀才是在康熙四十年,距离雍正登基还有二十一年。因此,用康熙时的二十一年加上雍正的十三年,再加上乾隆的十年。所以,他俩已经当了四十四年的穷秀才了。真是两个可怜的老人。
细心的人一定会心算一番了,用841加上2013等于2854,是不是大吃一惊啊!我们不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光辉历史的伟大民族吗?细细一算,怎么还不到三千年,平白无故的就丢了一少半儿呀!太泽奉劝一句,不用太过吃惊。毕竟,丢掉的历史也是历史,只是历史的真实性是值得商榷的。
三皇五帝的时代,神话色彩太过浓重,历史的可信度几乎没有。盘古开天辟地,伏羲创造八卦,女娲抟土造人,黄帝乘龙飞天,后羿弯弓射日等等,这些美丽的故事曾经让儿时的太泽心驰神往,但非要太泽相信这一切是真实的历史,除非太泽有朝一日能亲眼目睹十个太阳一起挂在天上的奇景。
夏商两朝的历史大多只是记载在后人的书籍中,虽然历代君王的排序十分清晰,但关于夏商两朝的故事却只有支言片语。严谨的司马迁虽然在《史记》中为这两个遥远的朝代作了独立纪传,分作《夏本纪》和《殷本纪》,但加在一起不过寥寥几千字,还是很难让人信服的。所幸,一百多年前在河南安阳出土的大量商代甲骨以及青铜器,对于后来的史学家们去为夏商两朝断代起到了巨大的帮助。1996年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集合了考古学天文学地理学文字学等数百位专家学者进行联合攻关。这次大规模的史学工程对于了解上古时期的文明渊源和历史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但这个研究工程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