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五代:从围殴黄巢开始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十九章 后梁与诸侯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最终目的说了出来。
他给李克用去了一封信,信里的内容是这样的:“朱温都已经篡位了,我们也别干耗着了,各自称帝吧。等以后讨平了朱温以后再来光复唐室,到时候再把自己的帝号去掉也不迟。”
荒谬,无耻,简直就是自说自话,掩耳盗铃。
李克用怒了,他只给王建回了一句话:“我李某人指天为誓,此生不会失节于大唐!”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王建最终自立为帝,建立了十国之一的前蜀政权。李克用继续做着自己的忠臣,咬着牙与朱温互掐。
朱温也很痛快,下诏剥夺了李克用所有的官职、爵位。
…………………………………………………………
在王建称帝的道路上,有两个人起到了完全相反的作用,而这两个人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治世之能臣。
他们是韦庄和冯涓。
韦庄这个人大家应该很熟悉,在当时的文坛上很是有名,为晚唐“花间派”的代表人物,与温庭筠并称为“温韦”。
著名的“乐府三绝”里边的《秦妇吟》就是他写的,当时他还出版了一部诗集《浣花集》。这还不算,老韦的《菩萨蛮》系列作品还是后世宋词的奠基之作。
所以说,韦庄在文学方面可以称得上是继往开来的风流人物。
而这个人的文学只是副业,他的主业在政治上。
冯涓和韦庄一样,也是政治、文学两栖型人才,他的文学作品也有流传,但并不多,也不如韦庄有名。
这倒不是冯涓才有所不及,而是他的主攻方向是奏章,而不是诗词。
《鉴诫录》里面称冯涓“清苦直谏,比讽箴规,章奏合于教化。所荐文章,迥超群品,诸儒称之为大手笔”。
诗词相当于散文小说,而奏章却是实打实的公文写作。
从两个人主攻方向的不同,也可以品鉴出两人治政理念的差别。
在为政方面,韦庄讲究的是不拘一格,完全以实用管用为衡量标准,我们可以称之为创新派。而冯涓则是恪守政治规矩的守旧派。
守旧与创新并无高下之别,也无褒贬之意,完全是选择不同而已。
两个人都很能干,是王建的左膀右臂。但这两个人却在文风、性格、施政理念方面大相径庭。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抛开两人的个体因素不谈,我也仔细考究过两人的早期经历,希望能从里面找寻出差异的源泉。
最后还真就让我给找到了。
韦庄早年举进士,屡试不第,到了58岁的时候才考中进士。
所以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这句话真是诚不我欺啊,不管早晚吧,人家韦庄最后还是考上了,比什么黄巢、李振之流还是强了很多的。
韦同志虽然是士族(京兆韦氏)出身,但肯定也尝遍了心酸滋味,他对大唐**有多少认同度我们不敢妄加猜测,但大器晚成的人一般做事都会很切合实际,这是毋庸置疑的。
冯涓就不一样了,考中进士的时候比韦庄早了三十几年,这位仁兄从政比较早,也很有历史使命感,一直以匡扶大唐江山社稷为己任,所以说他走的是正统道路。
他们两个现在都在王建手下当差,是文士幕僚里面的代表人物。
王建想要称帝,这是件大事,肯定要和手下人商量。
韦庄带头举手赞成,他的意见是这样的:大王您不是不忠于唐室,主要是大唐现在已经亡了,想尽忠也没有对象了呀,正所谓“天与不取,反受其祸”,那就称帝呗。
赞成的人还是很多的,至少占到了百分之九十九。
冯涓就是那个百分之一,他不赞成。
“朝兴则未爽称臣,贼在则不同为恶。”
意思是说不能称帝,这样做有个好处:如果大唐复兴了,您就没有丧失臣节;如果复兴不了,您也没有和贼人同流合污。
做人还是要问心无愧的好,对不对。
王建没有那个觉悟,他要称帝。冯涓为此闭门不出。
看到没,这就是忠臣的样子。
冯涓与韦庄之间我们无法评论对错,毕竟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
但有一个地方他们的做法很一致,那就是为民请命。这也是两个人能够名留青史的原因之一。
王建在治理蜀地的时候赋税比较重,百姓很受罪。
这是一个很大的毛病,有病就要治。
但是王建作为开国之君,有点狠,没人敢治。
冯涓说我来!撸起袖子就上了。
冯涓也不是庸才,人家还是很讲究策略滴。他在王建生日的时候献上了一道颂词(与奏章相通,冯涓擅长的领域),这道颂词写得文采斐然,对王建的功德大加赞赏,还没有丝毫拍马屁的痕迹,很是了得。
王建被拍得很舒服,但是往下一看,颂词的下半部分却说到了民生疾苦,妙就妙在疾苦的原因并没有推倒王建身上,而且表达得很委婉、很顺畅、很自然,让人细思则有,略看则无。
王建不是傻子,他体会到了冯涓的想法,很是惭愧,向冯涓拜谢:“能有先生您这样的忠谏之士,寡人功业何忧!”
冯涓厉害了吧,韦庄也不甘示弱。
他在王建称帝之后被拜为宰相。
占了宰相的位子,就要做点子匡扶社稷的事儿。
当时大唐的公卿士大夫很多流落到蜀国,韦庄任用这些人打造出一整套治国理民的政治制度,这些典章制度有唐之遗风,又切合蜀国实际,一时间蜀内大治。
在做好内部治理的同时,韦庄主张息兵罢战,休养生息。
老韦把当时天下的大势看得很准,他知道乱世已来,生民的苦难才刚刚开始。这时候谁也没有一统天下的力量,自己也没有匡扶天下的能力,既然保不了天下黎民,那就退而求其次,保全蜀地一隅的百姓吧。
而保护百姓的最好办法就是把战火拒之门外。
为此韦庄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劝说野心勃勃的王建放弃对外扩张的念头。
老韦对王建说,朱温你打不过,李茂贞那个地方打下来也守不住,还不如不打,而且“兵家大事不可轻易而动”,好好关起门来过日子不好吗?
王建是个淘气的孩子,你不让他出门打人,他肯定要憋坏,为了不让这孩子憋坏,必须给他一个发泄的出口。
为了满足王建的野心,韦庄带头劝其称帝,因为韦庄知道,称帝不称帝的,只是个名头而已,而辖区安稳却是实实在在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