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五代:从围殴黄巢开始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九章 河阳之乱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我们前面曾经提到过,秦宗权在中原地区乱打一气,把现有的政治、军事格局全部推翻,各路军阀迎来了重新洗牌的机会。
借着这次机会,李罕之占据了河阳,成为节度使,他的拜把子兄弟张全义则占据了洛阳,两人首尾相望,固若金汤。
李罕之和张全义关系非常好,好到什么程度呢,两个人曾经“刻臂为盟,永同休戚”,是生死患难之交。这个关系应该是很铁的了,但是乱世之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在相对稳定下来之后,两人的关系开始急剧降温。
为什么会降温呢,这还要从两个人的性格来说起。
李罕之善战,但不擅长治理,他非常暴虐,对待百姓和对待敌人一样狠辣,所以说这个人如果没有与之互补的人来辅佐,是不可能长久的。
而张全义的长处就在于治民理政,他是一个难得的建设者。
如此说来,两个人如果能好好配合,应该可以打拼出一片天地来。
但是凡事没绝对,互补,互补,关键在一个“互”字,双方要相互给对方做贡献才行,如果一方一直付出,而另一方却一味索取,那这个关系也就快要到头儿了。
张全义的能力
张全义刚到洛阳的时候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映入眼帘的是断壁残垣一片片,荒草萋萋一丛丛,整个洛阳城“白骨蔽地,荆棘弥望,居民不满百户”。
这哪里还是大唐帝国的东都洛阳,简直是个荒郊野外的小村庄嘛!
张全义痛心疾首,农民出身的他认为自己应该做一些事情,于是他在部将中选了十八个人出来,每个人发给给一面旗帜,一张榜单,让他们到洛阳周围十八个县去,挂起旗帜,张贴榜单,召集流民回家种地。
老百姓本来就安土重迁,之所以逃亡是因为乱兵太多,怕丢掉性命。如今既然**又有人来主持大局了,四面八方的百姓都争相来投奔。
有了人就好办事。张全义实行宽以养民的政策,规定但凡来洛阳地区种地的农民,不征收赋税,而且还会借给耕牛、种子。非但如此,张全义执政期间洛阳的政令十分宽简,百性只要不是犯了杀头的大罪,一般都会从宽处罚,这让受够了严刑峻法的百性们交口称赞。
张全义在恢复生产方面真的是呕心沥血,据史书记载,“张公不喜声伎,见之未尝笑,独见良麦佳茧则笑耳”。
也就是说张全义这个人不喜欢花天酒地,见到歌舞艺伎的场面不会笑,唯独见到麦浪滚滚的场景才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他是个农民的儿子,也是个很务实的治理者。
生产恢复了以后,张全义开始练兵。毕竟在乱世中没有强大的武力做支撑是无法立足的,但为了不影响耕种,张全义规定在农闲的时候挑选强壮的农民进行训练,教以战阵行军之法,说简单点就是民兵。
民兵肯定没有正规军能打,但张全义感觉足够了,他自问没有对外扩张的野心,能够有一支武装保境安民就可以了,何必这么劳民伤财打打杀杀呢。
张全义没有野心,李罕之却有,而且还很大。
在张全义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