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五代:从围殴黄巢开始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章 反了?反了!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有人造反了,造反的人是个盐贩子,名叫王仙芝,不是黄巢。
据说黄巢也参与策划了王仙芝的造反工作,但并没有和对方一起举起义旗,黄巢的加入要在半年以后。
我们有理由相信黄巢在利用半年的时间进行观望,毕竟造反这项运动从来都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起的。所以说文化人就是不一样,造反都要先拉来一个探路的。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起义的原因,这很重要。
原因和往常一样,可以归结为两点:天灾、人祸。
我们知道,唐朝在安史之乱前的国策是“实外而虚内”,也就是说军队都放在边境线上搞对外扩张,内地的军队是比较少的。
而安史之乱就是钻了这个空子,北方边军调转枪头往内地打,一路打到长安,让唐王朝吃尽了苦头。一个王朝不能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所以说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节度使开始遍地开花,内地的军力也得到了充实(特别是中央禁军,多达十几万)。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养兵是要花钱的(之前也花,但没这么多,还可以到周边小国去抢)。
军队中的步兵需要铠甲、武器,还要吃喝拉撒每天消耗,如果是骑兵还要供养马匹,这还没有计算打造防御工事、日常操练、官兵宿舍外带官吏贪污的费用。总体来说养这么多军队花销是不菲的。
钱从哪里来呢?羊毛出在猪身上,跟百姓要呗!
但问题是百姓日子也不好过,或者说十分难过。
安史之乱使百姓户口减少,而**供养的军队又在增加,此消彼长之间再加上贪官污吏的催化作用,直接导致国库空虚,地方上土地兼并又十分严重,民无余财,现在的大唐已经禁不起任何的风吹草动了。
但该来的风还是会来的。
公元874年(起义爆发前一年),关东地区发生了大面积旱灾,这次旱灾和以前的旱灾相比来的更迅猛一些。
当时的翰林学士卢携对此有一句话评论:“常年之不稔,则散之邻境;今所在皆饥,无所依投,坐守乡闾,待尽沟壑。”
也就是说往常遇到天灾,百姓还可以到别的地方去讨饭,但现在每个地方的人都在挨饿,百姓没有地方可以去了,只有在家等死。
等死是不可能的,中国百姓虽然温顺,但在死与造反之间进行选择,他们还是会选择后者。
唐**显然明白这一点,那就救灾吧。
救灾可以,但国库没钱;国库没钱,那就向有钱的人要;谁有钱呢?贵族、地主、官宦有钱,但那是统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内部的人。向自己人开刀?大唐中央**自问没有这个习惯。
那就继续找,哪些人又有钱,又不属于自己人呢?
还真找到了,就是那些该死的,挨千刀的盐!贩!子!
安史之乱后的大唐已经将每斗盐的价格从10钱提升到了110钱,即便是这样**收入还是入不敷出,原因在哪里呢?大唐**想当然认为是盐贩在搞鬼。
对于这些挖大唐帝国墙角的人不能手软,更何况他们还有钱,这些钱不正好用来救灾吗!
说干就干,大唐皇帝李儇(唐僖宗,又称“马球皇帝”,我们后边会经常提到)下了一道旨意,要求各地把盐贩子往死里整。
各地的官差像打了鸡血一样,不遗余力地投入到这场声势浩大的灭盐贩运动中。抓到一个盐贩可以赏千钱,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平常懒洋洋的官差们开始认真了,他们认真起来强悍得吓人,黄巢同学就被他们捉住过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