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二十四史列传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十二章【借破下驴】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每辆战车除车上的三名甲士以外,还隶属有固定数目的步卒,一般为七十二人,另外配备杂役兵二十五人,共计一百人,此外还配有后勤牛十二头。这些加起来便构成当时军队的一个基本编制单位—“一乘”。
作战时,甲士站在车上,步卒跟在车下,而当一方车阵被击溃之后,胜负便成定局。战车对战,相距较远时以弓箭对射,两车逼近,则要错车格斗。错车也有共同遵守的规矩,也就是都以己方战车的右侧去错迎对方来车的右侧,因为要方便站立右侧的车右挺起长戟大戈格斗。
由于战车笨重,驾御困难,因此当排列好战斗队形后,临阵变换是非常困难的。再加上当时弓箭的射程有限,所以很难作大纵深配置,也无法采用纵队的队形,一般情况下都是采用一线横列作战或把战车排成几排的方式。
据记载,牧野之战采取的就是这种战术,周武王和姜太公率三百乘兵车列前,三千虎贲和四万五千甲士组成方阵列后,每前进六步、七步,就要停止,取齐,以保持队形;每击刺四、五次或六、七次,也要停止,取齐,以稳住阵脚。这种如墙体推进压迫式的战术大破商朝的十七万军队。周武王取代商纣王成为天下君主,牧野之战的作战方法也成周朝的经典战术,一直延续了下来。
而“鱼丽阵”颠覆了这种传统。
“以车居前,以伍次之,承偏之隙,而弥缝阙漏也。五人为伍。此盖鱼丽阵法。”—《司马法》
传统阵型是步卒组成大方阵跟在战车之后,而鱼丽阵则是以每二十五辆战车组成一偏,把每五名步卒以伍为单位,配置在每乘战车周围,填补了战车之间的空档,因为这样的编队有如鱼队,故名鱼丽之阵。其优势就在于步卒与战车互补长短,攻击力极强。
当运用时,战车开道,步卒跟随,如果车兵受伤,步卒随即替换上,如果遇到车行不畅,车兵也不需要下车清理道路或者推车,步卒即可以代劳。这样就保证了进攻的延续性。
两军接近,对方攻击己方步卒,步卒则躲避于战车之后,对方攻击战车,则战车后面的步卒会马上涌出进行射击。这种极具互补性的车步组合非常坚固,对敌方车阵的冲击力极强,当敌方车阵乱了,战车则往对方的步兵身上碾,己方步兵则随后跟进,进行后续剿杀。
这是郑庄公从多年实战中改进出来的战法。
前面提到的“五人为伍”,这是当时的常规编制,这与当时所使用的武器种类有关。在彼时,常用兵器有矢、殳(shu)、矛、戈、戟。
矢,即弓箭,远射兵器。
殳,一般用长竹竿或木杆制成,顶端有棱,但没有刃,主要是起撞击顶倒敌人的作用。
矛,是长柄顶端装有金属直刃,主要是起到刺杀作用。矛分为酋矛和夷矛,酋矛比较长,多用于车战。夷矛稍短,用于步战及近身作战。
戈,长柄顶端安装有援(金属横突),援的上下两面都有刃,可横击,可勾杀,也可啄刺。
戟既有横刃又有直刃,呈“十”字型或“卜”字型,是矛和戈的结合,其杀伤力也胜过矛戈。
手持五种不同兵器的步卒按照次序排列在一起,五种兵器构成一个完整的战斗整体,长短并用,互相配合。
~~繻葛之战~~
周桓王原以为天子亲征,郑庄公会俯首请罪,没想到前方回报,郑军已经安营扎寨完毕,并且开始在王师对面列阵。
要交战了,周桓王稳一稳心神,又捋了一遍自己的演讲稿,他准备在阵前好好数落一番郑庄公,揭露他祸乱天下、目无国君、逐弟囚母等等等等诸般罪恶,狠狠地挫一挫他的锐气。谁知道几次派人挑战,郑庄公根本就不露脸。周桓王气得火冒三丈,脸都憋成了猪肝色。
忽然,鼓声大作,郑军率先行动了,左右两军同时出动,曼伯身先士卒,直接冲向陈国军队。
正如郑庄公所预料,临时拉起的陈国军队一战即溃,四处逃散。周公黑肩控制不住局势,也只能往后撤退。
祭足的左军冲击的是王师右军,这是卫、蔡两国军队组成,两军看到陈国溃败开始军心动摇,被祭足的左军冲击后也纷纷往后撤退,幸亏虢公林父极力稳住局势,指挥军队有序撤退,祭足见状也不敢逼得太近。
看到左右两军得手,陈蔡卫三国军队溃退,尤其陈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