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二十四史列传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十九章【天下第一美男】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第三天,郑国的士兵们愤怒了,攻城之势更加猛烈。作为先锋的颍考叔身先士卒,勇不可当,他取下车驾上的“纛弧”大旗,夹在腋下,他要把这面大旗插在许国的城头上。
在春秋战国时代,限于技术手段以及礼法规制,诸侯国的城墙高度比我们想象的以及电视剧中演绎的要矮得多,据学者考证战国时期的魏国城墙高度通常在6米上下,厚不过十多米;鲁城墙更矮,高不过4.5米,底宽20米。相对而言,宋国城墙修筑得最为高大坚固,上世纪末,经过中美联合靠古队发崛,证实宋国城池大多达到了顶宽12—15米,底宽在25—27米之间,高11.5—12米的规格,这是因为宋国地处平原无险可守,要形成有效防守,宋人必须构建强大的防御工事。
许国国小兵微,城墙当然高不到哪里去。勇猛的颍考叔真的就跃上了城头,他双手紧紧握住大旗,准备将它插在许国的城头上。
瑕叔盈大惊,这一战中他是颍考叔的副手,他急忙跑到颍考叔身旁。颍考叔已经气绝身亡,然而双目圆瞪,手中还握着那面大旗。瑕叔盈双目含泪,他合上颍考叔的眼睛,取过他手中的那面大旗,发疯似的冲向城头,悲痛的力量让他像颍考叔一样跃上城头,奋力将大旗插入城墙。
大旗迎风招展。
厮杀中的郑国士兵看到这面大旗,斗志昂扬,潮水般涌向城门,许国都城终于被攻破。
许庄公混在军民之中,出奔卫国,后来终老卫国。
按照战前的协议,得许归郑国,齐僖公和鲁隐公都向郑庄公道贺,郑庄公对许国早已垂涎三尺,却还得假意推让一番,以表示受之有愧。
一般情况下,受之有愧之后就该却之不恭了,但就在郑庄公假意推让之际,有人求见。
来者是许国大夫百里,他还带来了一名少年。
百里一进大帐就拜倒在地,哭泣着向三国国君乞求,希望能延续许国祭祀,他指着少年说道:“国君没有儿子,这是国君的弟弟,名叫新臣。”
郑庄公那个恨呀,但看到一旁的齐僖公鲁隐公都面露怜悯,郑庄公也只能转口,“上天降祸于许国,鬼神也不满意许君,所以借寡人之手征伐它。寡人与同姓的大臣尚且不能同心协力,哪里敢拿打败许国作为自己的功劳呢?寡人与弟弟也不能和睦相处,致使他流浪他国,四处奔走,又哪里能够占据许国呢?现在好了,有君有臣,许国物归其主。”
百里再次拜倒,说只想保全许国血脉,不敢奢求复国。
郑庄公眼睛直盯百里,嘴角却挂着笑:“寡人可是真心恢复许国的。不过许叔(指新臣)年幼,大夫多要担责了,寡人也派人帮助您!若是寡人得以寿终,上天撤回加给许国的灾祸,愿许君重新执掌国家;若敝国出了什么祸患,希望贵我两国还像亲戚一般礼尚往来,不要使其他国家迫近,同敝国争夺土地。寡人委派您这个职务,不仅为了许国,也是为了巩固我郑国边疆呀!”
百里拜倒领命,齐僖公鲁隐公暗暗点头。后来的君子读到这段历史都认为郑庄公知礼守礼,《左传》这样称赞,“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也。”意思是遵循礼制,不仅有利于治理国家,巩固社稷,更有利于子孙后代。许国无道就讨伐它,伏罪后就宽恕他,度量自己的德行处理问题,量力而行,相机而动,不使后人受到牵连,郑庄公可以说知礼了。
君子们都被腹黑的郑庄公蒙蔽了,这一番训词句句讲礼,听命与天,表面上看是为了许国,实际上就是要把许国变成郑国的后花园,要许国服从郑国宗主国的地位,不允许他国插手许国事务,许国世世代代都要看郑国的脸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