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二十四史列传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一章【北师兴南】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张良和老人的相遇,是偶然,也是必然。他们的心相通,他们的路相融。这就像桥下的流水,自然走在了一起。他们之间那美好的传承,也如同流水一般,一波接一波,一浪连一浪。张良的前后,也和流水差不多。开始为金沙江,急躁而不挠,最终成扬子江,雄稳且浩荡。张良的智谋,也很像流水,千变万化,使人莫测......最重要的是,老人和张良的心同流水极相吻合,滋润人间,绽放鲜艳。桥下的流水很长很长,它流进了长江,一直流到现在。
家财万贯任水漂,有志英雄正年少。
一锤冲暴热血骄,三卷开花慧心茂。
桥下小鞋弯曲腰,帐中高略坦直道。
男儿今日且丰翼,明朝展翅万里霄。
秦朝北边的匈奴,是游牧民族,凶狠强悍,有时骚扰边境,连凶悍的秦始皇都感到头疼。在求仙时,秦始皇得到了一本伪造的仙书,里面有“亡秦者胡也”这句话。匈奴在北方,又被称作胡,这让秦始皇越发头痛。为了先发制人,消灭匈奴,秦始皇让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伐。结果只夺得对方的河套地区,匈奴依旧逍遥塞外。
匈奴如同牛身上的蚊虫一般,赶它它就跑,但是想要灭他确实很难。以前的秦国、赵国、燕国都领教了对方的厉害,各自修起了城墙来防御。秦始皇通过具体的大动作,也知道匈奴不好消灭。他也只好退其次,想用城墙来阻挡对方,要将三国的旧长城修做一朝的新长城。这个工程很大很大,从临洮到辽东,共有一万多里。秦始皇下令,在全国各地强行征集千千万万的民众,修建万里长城。可悲乎,尘沙在纵恶,冰雪在肆虐,刀剑在逞凶;可伤乎,红了多少身不知道,黑了多少尸不清楚,白了多少骨不明白;可笑乎,百里筑成了,千里修好了,万里建完了。
孟姜女哭长城的千古动人传说,足以看出其中的惨与难。他是一个南方的普通农家妇女,丈夫万喜良被迫去修建长城。由于北边天寒地冻,孟姜女千针万线做了棉衣,又千脚万步前去送衣送暖。可她不知道,这时的万喜良早已受伤而死,被埋在了城墙之下。当她赶到时,才得知这一噩耗。孟姜女万分悲痛,霎时泪如泉涌。突然,天也昏了,地也暗了,轰隆一声巨响,长城倒了,里面露出了许多白骨。孟姜女止住了哭声,通过滴血的方法,找出了丈夫的骨头。他无比伤心地用棉衣包好它,紧紧地搂在怀里。棉衣本来是给活人穿的,现在却裹在了......孟姜女又大哭起来。她一边落泪,一边将它带回了家。当时被逼去修长城的,和万喜良一样遭遇的,有许多许多。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感天动地的民间故事,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一个代表而已。她哭倒长城,也是代表人民在反抗秦始皇的暴政,是大众心声的真实展现。
还有一个传说讲到,秦始皇担心修好的长城不够结实,害怕雨水去淋它,想用人皮去遮盖。他又下令,要将好多活人杀死,剥掉他们的皮。有一位官吏于心不忍,想阻止这件事。可他不能硬行阻拦,这样一点用处都没有,只会多一条人命。那位官吏思考了一会儿,突然有了好办法。他一边让人煮了好大几锅的稀粥,一边将那些要受刑的人押过来。看着那热气腾腾的锅,“犯人”们都有些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