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千华之朔北烟云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赏识有佳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紧要。就像东南富庶之地的百姓,也不会在意北方边陲百姓的困苦(可见赵源为何来此谋生),对吗?”徐盛听完,不甚认同赵源之言,却不愿反驳。

见徐盛不接话,赵源给他递去了一袋酒。此时,一汉人将士提着酒,微醉而来。赵源挥挥手,示意他坐下:“胡庸兄,别来无恙啊。”

一番寒暄后,只见胡庸大笑:“实不相瞒,本人曾是大宁卫戍军营里的一名军余,为了活命才逃出边塞,阴差阳错到了这儿……”徐盛不禁道:“大宁地处偏远,孤悬边外。”胡庸如泛湖行舟,摇晃着身子,咋舌道:“……老朱家那败家子,逼死亲侄子后,就将大宁卫割给了兀良哈三卫,真是恩宠有佳。如今的大宁都指挥使司,早已不是当年都司所在(内迁)……”

徐盛道:“辽东和开平都有山岭阻隔,大宁卫很难与其他卫所连成一气。且不易防守,道路遥远,粮饷运输更是因难。成祖放弃大宁,定是考虑到防线的收缩。”胡庸反驳道:“我看不然,分明是故意放弃。内徙宁王后完全可以保留原大宁都司卫所,以戍守之。可实际呢,大宁都司迁于保定,其卫所亦散置于京城周围,原大宁之地完全不设防。”赵源只是一笑:“强盛之际却迟迟不收服大宁(成祖之时,国力强盛,北边亦在大明掌控之中),成祖用心,不名而喻。反观如今,因为大宁卫的内迁,东胜卫、兴和也撤向内地,使大宁卫-开平卫-东胜卫这一北部线迅速瓦解。开平卫最终独木难支,也失去了战略位置,不得不往内地而迁。而开平卫的放弃,辽东西部变成了狭长的走廊。加上前期大宁都司和东胜、兴和撤向内地,河套就是白白送给了蒙古人,北边防线也逐渐缩小。宣德以后,作为第二防线中心的宣府、大同,已变成处于最前线的军事要塞。”胡庸骂道:“哼!我就说,朱棣小儿,就是个败家子!”

徐盛心思着:“河套地区乃是中原朝代必争之地,没有了河套,北方游牧骑兵就可长驱直入。秦皇尚知,为何成祖会……何况这无良哈三卫,毕竟是草原部落,时叛时降。大宁撤守造成了现实战略与边疆结构的脱节,必然对大明边疆的稳定带来不利之影响。对于这一点,长期驻防北方,深谙北部边疆利害的成祖当真会不知?”他望向星空,皱起眉:“如果真因大宁不易防守,粮饷运输因难,想必是国力着实难以维持,可是……”

这时,一个蒙古士兵走了过来,醉道:“来……喝酒……一起喝……”他喝着喝着,不禁倒地酣睡。赵源感慨:“这些蒙古人,都是善骑射的虎狼之师,大明之军怎可及也。”胡庸冷笑一讽:“莫不是国力不济?”赵源打算道:“仅苏浙两地,所征税银四分之一用在实处,大明也不至于如此,岂是国力不济?”徐盛轻声一叹:“这些,谁人能不知呢……”

夜风吹来,甚是清冷,赵源不禁打了个喷嚏:“徐盛,留在漠北,你可愿意?”徐盛微微作笑,缓缓一摇头:“从一开始,你大可直言,何必费这劲,绕这弯。”赵源起身:“你应该与他多接触接触,他非曹操,朱厚熜也非刘备。”徐盛欲转身离开,赵源道:“格根已给你立好帷帐,以后部落里的汉人骑兵,皆由你统领。你的兄弟也不必再为骑奴,统一编入军队,在你麾下。如此,你可满意?”徐盛道:“我很感激。可是,我的兄弟们,他们都是汉人,都有妻儿老小。”赵源又打了一个喷嚏:“徐盛,只要你能留下来。”他目光里,透着一丝诡谲:“其他的事儿,格根都会依你。(你若不依,后果如何?)”徐盛只是一笑:“先生,夜风高寒,先生还请回去吧。”

一旁,胡庸一阵嫌弃:“赵兄,你就早些回去吧。”他见赵源不走,便赶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