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工业强国传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十章:复制经验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王学礼为什么要这么早建大农场?

  其实也是他上辈子的一次亲身经历,当时是省外贸厅,在同华村搞了一个西瓜基地,是专门销往香江的。

  他记得当时的西瓜价格,只有几分钱一斤,早熟上市的西瓜也只有两毛。

  但是卖到香江的西瓜就变成了两块,直接涨了十倍。

  但是因为不成规模,也没有掌握销售渠道,利润大头让外贸厅赚去了,农民还是只卖了一毛五分钱斤。

  这给他的触动很大,所以记忆犹新!

  其实九十年代国家政策就是施行价格剪刀差政策。

  大力扶持工商业,却有意打压农业,使得农产品的价格贱到根本不值钱。

  农民辛辛苦苦种一年田,除了口粮以后,就没有任何收益。

  现在的人能想象,那时候许多农产品是以分钱和厘钱计价的吗?

  像产量比较大的,红薯,萝卜,白菜等农产品,都是几厘几厘计价的。

  曾经有位农业局干部下乡,用五块钱,就买了一担豆角。

  农民太苦了,为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了太多太多。

  王学礼既然知道这其中不合理的价格制度,倒致农产品价格太便宜了,他就干脆直接销往港澳等高端市场。

  建集体大农场就是一个前提条件。

  一眨眼,时间已过去了半年多,同华农场也多次出货了。

  像蔬菜之类的农产品,十天半个月就可以出一大车货,鸡鸭鹅牛羊猪等肉蛋食品,虽然慢一点,但也少量的出了一次货。

  尝到了第一次甜头。

  到了这个时候,村民们才知道建集体大农场的好处了。

  不,应该说是欣喜若狂!

  也许大家都不知道,九十年代香江的农副产品价格,就与我们现在的价格差不多了。

  在服务行业,比如大排挡,茶餐厅的消费价格,甚至远远超过我们现在。

  你能想象那个时候,吃一碗面要五十块钱吗?

  香江是世界上有数的高消费城市,绝不是浪得虚名。

  集体大农场,一次就可以出一整车皮的货,包括各式各样的农产品。

  通过铁路运输,经京广铁路大动脉,一天一夜的时间就到了香江。

  业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