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历史选择——长征中的红军领袖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5章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在会议中我对毛泽东同志的批评是采取了温和态度”,“另外却指出了后方同志对他的过分批评”。此后他对毛泽东仍很敬重。

毛泽东被剥夺军权后,在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周恩来一直同朱德一起置身前线。他们运用和发展以往反“围剿”的成功经验,从实际出发,首次创造了大规模的大兵团伏击歼灭战的宝贵经验。即根据敌情的变化而灵活运用兵力,用佯攻或伪装主力转移来迷惑并调动敌人,将大兵团兵力秘密集结起来,选择有利地形,出其不意地向敌军一部发动猛烈攻击,迅速击破或消灭其一翼。这种大兵团伏击歼灭战的胜利,在红军历史上还未有过。

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央红军发展到10万人,缴获了大批新式武器,红军的武器装备得到较大的改善,连队还装配了当时还不多见的轻机关枪。中央革命根据地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也连成一片。

第四次反“围剿”战争进行当中,原在上海的临时中央因处境日益恶劣而于1933年1月17日决定迁来中央苏区。2、3月间,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等到达中央苏区。博古一到,立刻把中央苏区的党、政、军权全部抓到自己手里。不久,周恩来的苏区中央局书记的名义也不复存在。9月,共产国际又向苏区派来军事顾问李德。博古虽是中央主要负责人,但他不懂军事,就把红军的指挥大权交给李德。李德既不懂中国国情,作风又专断,事实上成为党内的“太上皇”。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处境的困难可想而知。他虽身在前线,但对重大军事行动的指挥权已被剥夺,只能提出建议,而这些建议又往往不被采纳。

当这年11月李济深、陈铭枢和十九路军将领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时,周恩来曾向中共中央局提出支援福建事变的军事行动计划,但未被采纳,而且中共中央局对福建人民政府完全抱不信任的态度,称“以十九路军和陈铭枢、李济深辈在福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