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历史选择——长征中的红军领袖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章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在依依惜别的气氛中,行军队伍缓缓地向着于都方向移动,踏上了漫漫征程。

夜行晓宿,经过连续几天的夜行军,第一、第二纵队全部到达于都及其附近的集中地域。此时中央红军除第五军团继续在兴国地区抗击敌人外,第一、三、八、九军团已相继在于都、兴国、宁都、会昌等地集结待命。根据中央决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白区工作部部长陈云,全国总工会委员长、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刘少奇,共青团中央书记凯丰(何克全)作为中央代表,先后分赴第五、八、九军团驻地,随所到军团一起转移。10月上旬,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率红一方面军共计86859人,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战略大转移——长征。

面对敌人的步步进逼,主力红军突然撤离战火纷飞的前线,广大红军指战员心头无不像压着一块大石头,十分沉重。因为战略转移的决定,这时只有中央领导核心的少数几个人知道,而在党内和红军指战员中却未进行宣传解释。

战略转移最初的决定是于1934年5月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作出的。当时广昌已失守,国民党军队日益逼近中央苏区腹地,形势对红军十分不利,因此决定将主力红军撤离中央苏区,并将这一重要决定报告共产国际,请予批准。不久共产国际来电,同意转移,并于6月25日来电指示,“动员新的武装力量,这在中区并未枯竭,红军备部队的抵抗力及后方环境等,亦未足使我们惊慌失措”。还说,“关于斗争的前途及目前国际的情形以及红军灵活的策略,首先是趋于保存活的力量及在新的条件下来巩固和扩大自己,以待机进行广大的进攻,以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对共产国际的来电,博古、李德并没有准确理解,也没有根据其精神结合中国当时的具体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为了准备红军主力的转移,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