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一只绣花鞋龙飞白薇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汪国真

著名作家张宝瑞的文革手抄本小说《一只绣花鞋》终于问世了,这一流传了三十多年的手抄本小说历经风风雨雨,就像一株珍贵神奇的异草展示在世人眼前。

《一只绣花鞋》故事的产生和繁衍,手抄本的辗转流传,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众所周知,“文革”期间,由于“四人帮”推行极“左”路线,文坛萧条寂寞,但是中国人迫于在文化沙漠中跋涉的饥渴,民间口头文学不胫而走,各种手抄本应运而生,而且鱼龙混杂。手抄本文学现象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因为它诞生于“文革”时期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在“文革”中流传最广的手抄本之一就是《一只绣花鞋》。实际上,这部书中所写的梅花党故事就像一个幽灵,在中国民间已游荡了很长时间。

民间传说也是文学创作的来源之一,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山东淄博家乡的柳泉旁,设一个茶摊儿,邀请路人,从他们肚子里掏故事;某一日《聊斋志异》呱呱坠地。《西游记》、《三国演义》、《三侠五义》、《水浒传》等文学著作中的许多故事早已在民间流传了若干年。我的朋友张宝瑞是当时“老三届”毕业生,70年代初期正在北京铁合金厂当炉前工,他的文学天赋很高,而且口才极佳,为了驱散工作的劳累与单调,调动工友的生产积极性,特别是上夜班,防止大家犯困打盹儿,工余便给工人们讲这些故事,并创作了这部长篇小说,当时年仅17岁。这个手抄本朴实、生动,真实,基本保持了原始的面貌,比较珍贵,如今正式出版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今这部名著正式出版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填补了中国文学史“文革”十年断代史的一些空白。以前翻阅各种版本的当代文学史,“文革”似乎总是八个样板戏和天安门诗歌等,总感到有一种擦肩而过的感觉。这世间,许多东西都可以没有,但是伟大的文学作品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