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山寺杏花之寻亲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十二章 和尚下山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黄氏主动提出要走,朱氏却是站在一旁看笑话,也不帮腔。要说她今天真的是大开眼界,看见了陈继兴耍嘴皮子,看见了叶氏发飙,也看见了黄氏在二人面前吃瘪。

  有句话是怎么说的来着,对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照今天的形势看来,这话再不错的。

  风水轮流转,老天有眼,黄氏居然也有被叶氏俩口子说的一言不发的时候。

  不过,到底是还未分家,朱氏也不会将事情做绝。在黄氏彻底失去耐心之前,她便掐着点将鸡蛋捡了出来,又拿着篮子,这才和黄氏告辞,回家去了。

  一出大门,不过走了几步,黄氏便开始骂了:“弟妹,你今天也算是看见了吧?这俩人竟是合起来骂我,毫不留情。我算是见识了,合着以前都是装样子。哼,我倒是要出去说道说道……”

  对此,朱氏道:“大嫂啊,我看还是算了吧。你想啊,现在弟妹家的花被人糟蹋了,你再出去说道,有那不知情的,还以为你和她有仇,指不定就认为是你干得呢。”

  说完,便猛地盯着黄氏的脸看。

  见状,黄氏尴尬的不行,却又觉得朱氏的话说得不错,自己可不能这样干。

  反倒是朱氏,看见了黄氏的慌张、无奈和愤怒,便在心里笃定,即便这事不是她亲手做的,但也绝对跟她脱不了干系。就她这样的,等陈五妹一出阁,不分家她就不姓朱。

  跟这样的人住在一起太可怕了。

  不过,经过叶氏这么“一闹”,很长一段时间内黄氏都没敢再上门来生事,一家人倒是清净了不少,也更加坚定了叶氏“虫子就是黄氏捉来放的”的想法。

  倒是朱氏,后来又来过好几次,拿些小吃食和叶氏分享,又问问叶氏的身子状况,陪着颇有兴致的叶氏看看新房的建设现场,详细问了一些细节问题。

  多几次,叶氏便知道她这是在为自己建房做准备。因此,也不藏私,从请什么工匠到价钱一一告诉了朱氏。末了,又把自己家关于茅厕、浴室和沼气池的设计告诉了朱氏。

  这些都让让朱氏觉得颇有用处,用心记了下来。

  叶枫倒是拉着陈千山帮忙,和陈继兴一起去了杜鹃林里移植了六棵高达三米的杜鹃树回来,暂时种在后院里。反正陈千山自从新房建好后就没什么事做,日日往城里的木器店跑,拉回不少家具。

  且叶枫觉得,现在正是“利用”他的好时候,基本上说什么都成。等他和叶二妹成亲了,倒不如现在好用了。

  之所以挖这么大的杜鹃树回来,叶枫是打算在新房建好后将这些树种在天井里,到时候无论是观赏还是遮阳都挺好的。这些树一看就是至少二十年的树龄,真要养活了,开起花来那简直就是壮观。

  小树是好养,但生长太慢,叶枫却是想在明年春天在楼上就能看见绚烂绽放的杜鹃花。

  因此,叶枫已经和那些工匠说好了,到时候记得留些位置出来,毕竟天井是要打磨出来,方便晾晒粮食的。

  结果那匠人却道:“小哥,你也太心急了些。等全部完工后,你只需将这些树移植进院子种好就是了。等你种好,我们再铺石板也不迟,不必这么早就说这个的。”

  叶枫这才想起来,的确如此,这铺石板根本就不需要像打水泥地那样预先留空地出来,他这样说,的确是显得有些心急了。

  倒是陈千山好心提醒叶枫道:“这树可不是那么容易种活的。之前岑夫子也爱这花,村长便让人移植了几株去他的院子里。结果,连续栽种了几次,竟没一次成功的,也就只好作罢。你现在挖这么大几棵回来,想必更难成活。”

  移植树,越大便越难成活,这原是常识,连陈千山都是知道的。

  “那是他们不懂这树的习性,又不会配营养土,自然种不活了。放心吧,有我在,还没什么花种不活。明年春天一到,我就请你来楼上喝茶赏花。”

  叶枫自信而神秘地说道。

  “我放心什么,我又不喜欢这些花啊草的。倒是那可以换银子的石……石斛兰,你得教我怎么养。说起来,啊,我有时候真是搞不懂岑夫子和你这样的人。”

  闻言,叶枫便随口问道:“我和岑夫子又是怎样的人,我们怎么了?”

  “和别人不一样呗。要说这杜鹃花的确好看,但我却觉得开在林子里却是更好看,一大片一大片的。你就算移植几棵回家,却也是没有那么多的。想看花的时候,去林子附近远远看上一眼就行了,干嘛非要种在院子里。”

  陈千山也是耿直人,加上和叶枫关系不错,所以叶枫一问,他便照实说了。

  在他看来,院子里的空地拿来晒粮食就好了,要不然,劈一块菜地出来也是可以的。拿来种花?他是没有想过的。

  对此,叶枫解释道:“你这样说原也没错。只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强求不得的。”

  新房建设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土豆和红薯也渐渐地成熟了。随着一早一晚温度的降低,花生也快成熟了。这让陈继兴和叶枫都有些紧张,没事就往地里走一圈,生怕被人发现了地里的秘密。

  而另一边,无名寺外,薛丹和阴平也开启了新的人生之旅。这日,他俩出了寺门,准备下山。

  说起来,这还是俩人第一次同时迈出寺门。

  一出寺门,两人终于明白为何当初叶枫离开的时候走了那么久才出了寺门。他俩也一样,不管这里好不好,始终是待了十一年之久。

  想了想,两人都学着叶枫的样子,郑重地跪了下来,朝着智慧和尚禅房的地方磕了三个响头。

  现在,他俩与叶枫一样,觉得自己这三个响头根本不足以感谢智慧和尚的养育之恩。可是,后来,当他们得知事情的真相时,他们恨不得今天没有磕这个头。

  当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

  拿起包袱,望着大片大片的森林,他俩面临着叶枫一样的难题:该往哪个方向走呢。

  以往学佛经的时候,师父总是说,人是从来处来,往去处去。当时叶枫便说这是玄学,不过是糊弄人罢了。

  这种话最是能移人心性,若是你悟了,那是它的功劳。若是你悟不了,它便说你天资差,时机也未到。薛丹记得自己当时还和叶枫辩论了一番,结果自然是谁也不服谁。

  如今,面临了实际问题,薛丹倒是有些怀念起叶枫来。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