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云阳赋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攻势如潮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第五十九章 攻势如潮

渝州数十万大军已经围着泰安两月有余了,宋骁发布的勤王令却如石沉大海,好不容易因为颜青摘的到来而燃起的一点儿希望之火此时又被现实无情的浇灭了。

他很失望。

颜青摘也很失望,大渊数万臣工,数千万子民,此时此刻除了泰安城中的将士,竟然无一再愿灭贼勤王,当年多少人挤破脑袋想要觅得一尺立足之地的泰安城如今却被人们弃如臭履,何其可悲。

但张高却异常平静。

他理解颜青摘的忠义,更看得清眼前的局势。

“还是没有消息?”颜青摘问道。

“消息自然是有,但都是程锦尚想要我们知道的消息。”张高道。

“总比没有消息好,说说看吧。”

“陶臣末领着云卫精锐南下了,顺道还灭了余怀群十万人马。”

颜青摘微微叹了一口气,缓缓道:“童帅赐大渊生机,大渊却让童帅在庙堂之上无立足之地,现如今他的弟子要亲手让大渊还债了。”

“真是可惜,若陶臣末能为朝廷所用,我等必然能再见童帅风采。”张高也叹息道。

“老夫死不足惜,但陛下不能就这么没了,张高,你常年驻守泰安,可知还有退路以保陛下万全?”

“渝州数十万大军早已将泰安围得水泄不通,莫说人,就是一只蚂蚁也逃不出去。”

“化作难民呢?”颜青摘道。

“怕是陛下不愿意。”

“陛下只要活着,大渊就不会亡,化作难民只是一时权宜罢了,陛下得为长远考虑啊。”

“尚书误会了,不是陛下不愿意化作难民,只是他不愿意离开泰安而已。”张高很平静的说道。

“人要活着才有希望。”

“若是要走,陛下早就走了,何苦等到大军围城才想法离开呢,不光陛下没走,他还下令所有宫中的皇室成年男子都不得离开,包括太上皇。”

颜青摘眼眶湿润,仰望着灰暗的天空哽咽道:“苍天在上,可曾见皇帝气节,若有怜悯,肯赐天运。”说罢,跪倒在地,匍匐不起。

张高也不由得湿了双眼,也没有急着去扶起颜青摘,而是转向了已可见底的护城河和不远处忙碌奔走的渝州大军。

与泰安城头低沉悲壮的气氛不同,渝州军营之中洋溢着欢愉轻松,一来,陶臣末领着数万云卫精锐增援来了,关键还顺道灭了余怀群十万之众,起码短时间内让渝州大军无了后顾之忧,二来嘛,泰安城破指日可待,当今城下的所有人都会是新朝的奠基者,他们不仅可以就此改写人生还注定将青史留名。

“果然不愧是本王的神将,不光带来了精兵强将,还顺道揍了余怀群这小子一顿,臣末,了不起。”程锦尚见到了一年多不曾见到的陶臣末,自是比谁都高兴,连也是年多时间未见的长子程铭纬都晾在边上了。

“攻城破敌非臣末一人之功,王爷过奖了。”

“行行行,不会让你独占功劳,只不过眼下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等攻下泰安,再论功行赏。”程锦尚已然看到了接下来将会发生的事,所以他很高兴。

“泰安已是王爷囊中之物,臣末此来,说是增援不如说是提前为王爷贺喜。”陶臣末也深知程锦尚君临天下只是时间问题罢了,所以这喜提前贺也是应该的。

“泰安城墙之坚固世人皆知,云卫精锐本王自然是急需的,但命你南下,本王自然是还有一些其他的打算。”程锦尚很快从幻想之中抽离了出来,正色道。

“请王爷吩咐。”

“其一,泰安城破已是不可逆转之事,城破之日是大渊的末日也是本王重振乾坤的开端,本王有今日之势,你与云卫当居首功,所以你们自须与诸军一道共踏泰安之地,共享这绝世荣耀。”

陶臣末拜倒,朗声道:“王爷愿与三军共享盛世之誉,卑职及云卫全体将士谢王爷厚恩!”

程锦尚伸手扶起陶臣末,说道:“本王不是沽名钓誉之人,臣末你无需如此,这是你与云卫必须要参与的,当然还有其二。”

“王爷请讲。”

“你可知现如今镇守泰安的是谁?”

“这个卑职倒还真未细细打听,按理说应当是京畿卫大将军张高吧?”

“他是其中之一,不与你卖关子,还有一个可是你我的老熟人了,他就是颜青摘颜老尚书。”

“什么?颜尚书何时来了泰安?”

“何时而来我们不得而知,但现在他确实就在这城内,本王先前曾与他有过对话,看起来老尚书是准备与泰安城共存亡了。”

“这确实有些不好办了。”

“泰安城防坚固,若是硬拼,必然会增加很多不必要的伤亡,再者说,算上前朝,泰安城屹立于世五百年之久,本王不想一场大战将之毁于一旦,更让本王为难的是老尚书当年对本王颇有提携,对你也自然是有大恩,如此兵戎相见,本王很是不忍心。”

“所以王爷希望卑职去说服颜尚书,尽量避免大战?”

“不错,这就是本王让你南下的另一个目的。”

“卑职愿意试试看,只是大渊江山有老尚书的一份心血,卑职不敢保证能成功。”

“老尚书对你我都有恩情,对朝廷又忠心耿耿,不管从何种角度来看,他都不可苛责,只是大势如此,他这般固执必然会有损伤,你我都不愿见此局面,所以只能做到仁至义尽,试试看。”

“王爷说得对,卑职愿意一试。”

听闻城下有一个叫陶臣末的人要见自己,颜青摘面容一动,他清楚陶臣末此行的目的,但还是决定一见,毕竟他自己也不是没有目的。

因为泰安被护城河包围着,要想出城就得放下吊桥,张高担心程锦尚借此机会攻城,但颜青摘很相信陶臣末,他不会利用自己的,更何况只下一桥,数十万兵力哪里挤得过,所以他最终决定放下正门吊桥,与陶臣末就在桥上相见。

“晚辈陶臣末见过尚书大人。”

颜尚书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眼里满是欣慰,又有些许无奈,带着两分微笑,说道:“臣末,上次一别,应有五六年时间没见了吧,你比那时候更精神了,眼里更有光了,但是好像瘦了些。”

陶臣末不由得眼眶湿润,若不是时局如此,这一次见面应当是温情的,甚至还应当有一壶老酒。

“是有好几年了,晚辈长岁数了,尚书您也多了几条皱纹。”

“哈哈哈,快七十岁的人了,不长皱纹还能长什么呢?”颜青摘由衷的笑道。

“老尚书,晚辈尤记得当年您的训话,让晚辈要律己自知,忠君报国,对不起,晚辈没能做到。”陶臣末低声道。

颜青摘拍了拍陶臣末的肩膀,说道:“起码做到了不随这污秽朝风,只是办法有些极端罢了。”

“老尚书当真打算死守吗?”

“老夫并不愚钝,知道你们已经无可阻挡,但老夫是大渊的臣子,食君之禄当忠君之事,你今日前来定然不是为了与老夫叙旧,可是你转告程锦尚,老夫会与大渊共存亡,你们做自己该做的事吧。”

“老尚书,大渊国运已终,何苦还要数万将士搭上无辜性命呢?”

“老夫想问你一个问题。”

“尚书请讲。”

“若你恩师还在,你还会反吗?或者说,今日守城之人是你恩师,你当如何?”

“万事自有因果,大渊朝堂若有先师立足之地,臣末自然无从得这一生才学,自然也就不会有今日之局面,既有今日之局面,说明大渊的命运早就注定了,尚书大人又何来如此假设呢?”

“如今这局面不是不可以改写,你与程锦尚大可就此归了朝廷,天下群雄自然也会效仿之,当今陛下经此磨难,定然会痛定思痛,勤于朝政,再还天下一个海晏河清,何必非要推倒从来呢,更何况,大渊如此并非当今陛下之过啊,何苦要让他来承担这一切呢?”

“当今陛下是什么人,臣末并不清楚,但臣末可以断定,若不是形势如此,太上皇与秦庸必然还会在朝堂上呼风唤雨,朝政依然会乌烟瘴气,百姓依然会朝不保夕。”

“秦庸已死,当今天子每日殚精竭虑,就算时局如此不利,他也未曾想过要明哲保身、自顾逃命,如此陛下怎会不爱万民呢?”

“知屋漏者在宇内,知政失者在草野,大渊是好是坏,大渊臣工说了不算,大渊天子说了更不算,而是臣末身后这几十万原本只是百姓的人说了算,尚书为官数十年如何不明白这一点?”陶臣末道。

“老夫何故不明白,只是陶臣末你可知,泰安,”颜青摘转身手指着巍峨的泰安城,说道“是大渊最后一座城了,你不见当年泰安金砖琉璃、华光万丈,你更不知当年文武鼎盛、万国来朝,老夫是大渊臣子,怎可见帝国之都崩于眼前而袖手旁观?”

“大人忠心,天地可鉴,然金砖变碎石,琉璃作破瓦,忠贤散草野,四夷皆可欺,月无长圆国无永固,今义军临城,做的就是重振

(本章未完,请翻页)